
從礦區到基隆要塞|走讀倪蔣懷的創作現場與文化風景
探索倪蔣懷畫作背後的地理與制度,UUIN 團隊走入礦區與軍事遺構,將文化轉化為設計語言。

本篇文章為 UUIN 團隊應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邀,參與《懷德樂美 — 倪蔣懷紀念展》展前走讀活動的紀錄與創作延伸。
文中描述多為現場觀察與設計團隊主觀體會,未必建立於完整學術考證基礎上。若涉及歷史脈絡理解未盡周延之處,我們誠摯致歉,並已即刻修訂。
導覽起點:從菁桐石底大斜坑出發
應臺北市立美術館邀請,UUIN 團隊在策展人廖春鈴與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徐聖凱的帶領下,從菁桐石底大斜坑出發,瞭解早期礦業發展的秘辛。並到基隆要塞司令部與田寮河畔實地走讀,一同揭開被遺忘的時空膠囊。

此次走訪因安全考量,館方安排菁桐的石底大斜坑與菁桐煤礦紀念公園作為參考點。
亦特別邀請畫家倪蔣懷先生的曾外孫女同行,一同感受文化之美。

雨中走訪菁桐斜坑:回到台灣礦業風景的原點
在細雨中,我們走進新北菁桐的石底大斜坑——日治時期的重要煤礦出入口。斜坡間仍可見轉轍器與鐵軌痕跡,濕氣與青苔覆蓋牆面,空氣裡滿是泥土與植被的氣息。當我們親身站在這裡,才更能感受畫面中那份濕潤、安靜,與歷史相連的層次。

礦區遺構與地景感知
在 新北菁桐礦區紀念園區,可見多座極具象徵意義的礦工雕像。一位模擬礦場作業,頭戴安全帽、手持工具,身影略為前傾;另一位則倚靠岩壁休息,重現礦工勞動後的疲態。雕塑所在的紀念空間,真實傳遞出當時的產業節奏與社會氛圍。走入這片礦區,不只是觀看雕像,而是實際感受到那段被煤層包覆的歷史時間。
我們沿著濕滑的山徑深入,來到一處被殘磚、水泥柱、鏽蝕鋼管與野生藤蔓包圍的礦區遺構。這裡並非整修後的觀光遺址,而是原樣留存、持續風化的歷史現場。
這段路徑,也讓我們得以從設計、攝影與織品開發者的角度,重新理解屬於那個時代的風貌——呼應著 UUIN 所關注的當代表達。


觸摸礦石,也觸摸歷史
在礦區泥地間,UUIN 設計師劉子超 撿起裸露地表的黑色煤礦碎石。碎片帶有斷面與油光,可能來自早期礦坑遺留。對劉子超而言,服裝不是圖像轉譯,而是與現地材料、記憶與勞動構成的結構互動。當設計觸碰煤礦,也象徵創作語言與歷史脈絡的實質連結。

人造地景與構圖語言
午後,團隊踏入一處仿岩景觀遺構,包含人造石牆面、洞窟與殘留雕塑。氤氳的山景、下著雨的午後,光影、空間與樹根盤據的牆面,設計師們在此穿行觀察,實踐以身體介入式視角感受風景。


地圖模型與礦業結構的閱讀
草地上設置的立體金屬礦區模型,清楚標示出各項結構配置:礦坑出入口、選洗場、運煤平台、宿舍區與聯絡路徑,並輔以中英日三語說明。
這不只是教學展示,更是一種轉換觀看視角的裝置。透過模型的鳥瞰方式,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當年礦業產線如何垂直整合、分工明確。

紅寶礦工食堂:午餐與地方生活的連結
中午,我們在礦坑附近的「紅寶礦工食堂」用餐。餐廳保留老屋的磚牆與木窗,搭配礦業風格的裝飾細節,餐點提供經典排骨飯與傳統配菜。
這頓飯不僅是短暫休息,更像是穿越記憶的片段。從牆上照片、鐵製裝飾,到昏黃燈光下的擺設,都讓人彷彿回到那段礦工生活仍活躍的時光。餐廳不只是用餐空間,更承載著一段煤礦歷史的在地記憶,也讓我們從視覺與味覺重新貼近地方日常。

基隆要塞與風景畫的審查制度
抵達基隆要塞司令部後,我們更深入理解倪蔣懷創作背後所面對的制度限制。
基隆要塞司令部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之軍事指揮中心,為了防止軍事機密外洩的可能性,繪製管轄區域的風景需經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方能公開,因此在諸多倪蔣懷的畫作背後,皆能看到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檢查章。

我們隨導覽人員參觀展示館,展區內容包含歷史照片、模擬觀景裝置與畫作檔案,從中理解風景畫不只是圖像,而是一種被管理與審查的文化媒介。
展覽以圖文並列與視覺模擬方式,補充我們對他畫中景物的制度背景。展區中的舊照片、礦工寫生與山景圖像,也促使我們思考:畫作所呈現的,不僅是景色,更是一段制度與創作張力交錯的歷史現場。
港區現場與服裝設計的轉譯
最終,我們來到基隆港務大樓,臨海眺望倪蔣懷筆下描繪的海港,展開最後的實地觀察。團隊於港區內的餐廳用餐,窗外即是港口本身——那些畫布上的輪廓,成為我們目光前方的現實景深。

邊用餐,邊討論他筆下的線條、留白與視角轉換,我們像是暫時走入畫中。這是一次讓制度與風景、歷史與輪廓,在當代設計中重新相遇的過程。


非常感謝策展人廖春鈴以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徐聖凱的詳細講解與導覽,透過他們的帶領,這場走讀不只是一次展前導覽,更像是一趟深度的沉浸式文化旅程。

常見問題(Q&A)
Q1:倪蔣懷是誰?為什麼他的畫作值得關注?
A:倪蔣懷是臺灣美術史上第一位洋畫家,也是位礦業從業者、美術贊助者。其畫作師承石川欽一郎的英式水彩風格,筆法氤氳、色彩清雅,以描繪生活環境之題材居多。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美術發展,不僅積極參加美術活動,更資助七星畫壇、台灣水彩畫會、赤島社等畫會團體成立,更於1929年設立「台灣繪畫研究所」,是台灣近代美術的重要推手。
Q2:此次走讀的起點「石底大斜坑」有什麼歷史意義?
A:根據倪蔣懷1929的日記記載,曾同時管理猴硐西村坑、武丹坑、崁腳坑、叭噠港共四個坑,相當忙碌,還有臨時小業務石底二坑與海山炭礦合股。倪蔣懷積極爭取礦業機會的態度和他追求美術理想相當,他深信唯有努力增加礦業的工作機會,理想中的美術人生才得以持續。此次走訪因安全考量,選擇菁桐的石底大斜坑與菁桐煤礦紀念公園作為參考點,這些遺跡見證了台灣的礦業發展,亦使我們同步領會維持礦業的艱辛與挑戰。
Q3:什麼是「基隆要塞司令部」?它與倪蔣懷有什麼關係?
A:基隆要塞司令部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之軍事指揮中心,管轄區域包括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區。為了防止軍事機密外洩的可能性,繪製管轄區域的風景,需經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方能公開,因此在諸多倪蔣懷的畫作背後,皆能看到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檢查章。
Q4:UUIN 如何將倪蔣懷畫作轉化為服裝設計?
A:UUIN 25SS以設計總監的故鄉基隆作為主題發想,在取得北美館授權後,將倪蔣懷《 港口(基隆) 》中的風景色調與構圖語言,轉譯為印花與布料語彙,形塑2025AW《 Le Port港 》系列,回應歷史與地理的交錯記憶。
展覽資訊|懷德樂美 — 倪蔣懷紀念展
展期|2025.06.26(三)– 2025.09.28(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 2A、2B 展覽室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